网站首页技术中心 > 除湿机维修好后,发现噪声增大,除湿效果很差,故障原因
产品中心

Product center

除湿机维修好后,发现噪声增大,除湿效果很差,故障原因

更新时间:2025-06-16 点击量:228
  除湿机作为调节室内湿度的常用电器,其运行状态直接影响使用体验。当设备出现噪声异常增大且除湿效果明显下降时,往往需要从制冷系统核心环节入手排查。根据维修案例显示,此类故障通常伴随压缩机异响和回气管异常结霜现象,而根本原因多与制冷剂充注量失控直接相关。
 
除湿机维修好后,发现噪声增大,除湿效果很差,故障原因
  一、故障现象的系统性诊断
 
  1. 噪声溯源分析
 
  通过分贝检测仪定位声源,发现压缩机运行时产生的高频金属撞击声较正常状态提升15分贝以上。拆解压缩机外壳后观察到活塞部件存在不规则磨损痕迹,同时润滑油呈现轻微乳化现象,表明液态制冷剂已侵入压缩腔室。这种液击现象会导致阀片与阀板碰撞加剧,产生脉冲式噪声。
 
  2. 制冷系统状态评估
 
  蒸发器表面温度检测显示为+5℃(标准工况应为0~+3℃),翅片间无明显霜层堆积。但回气管段出现异常:距压缩机吸气口20cm处开始出现致密霜层,霜体厚度达3mm且延伸至压缩机壳体接口处。使用红外测温仪测得结霜区温度低至-12℃,远低于蒸发器出口设计温度。
 
  3. 压力参数验证
 
  连接复合压力表测得高压侧压力为2.3MPa(标准值1.8~2.0MPa),低压侧压力0.05MPa(标准值0.08~0.12MPa)。高低压差过大导致膨胀阀开度异常,系统循环量超出设计值30%以上。
 
除湿机维修好后,发现噪声增大,除湿效果很差,故障原因
  二、故障形成的深层机理
 
  1. 制冷剂过量的连锁反应
 
  当R134a充注量超过标称值20%时(本例实测充注量达450g,额定值为380g±10g),会导致以下病理变化:
 
  - 蒸发器内未汽化的液态制冷剂被吸入压缩机,引发液击
 
  - 过冷度增大使回气管段持续结霜
 
  - 系统循环量增加但有效除湿量下降(实测除湿效率从1.2L/h降至0.6L/h)
 
  2. 维修工艺缺陷追溯
 
  核查维修记录发现,前次维修采用"称重+经验"的充注方式,未使用电子秤精确控制(误差达±50g),且未进行真空保压检测。系统残留空气含量超标(实测氮气分压>15kPa)进一步加剧了运行异常。
 
除湿机维修好后,发现噪声增大,除湿效果很差,故障原因
  三、标准化维修操作流程
 
  1. 制冷剂回收与重注
 
  使用专用回收装置抽出全部制冷剂,抽真空至绝对压力50Pa以下并保压30分钟。按照铭牌标称值380g精确充注,采用电子秤控制误差在±5g范围内。充注完成后静置20分钟使制冷剂充分扩散。
 
  2. 系统性能验证
 
  修复后测试显示:
 
  - 压缩机噪声降至42dB(A)(符合GB/T 18836标准)
 
  - 回气管结霜现象消失,管壁温度回升至+8℃
 
  - 除湿量恢复至1.15L/h(工况30℃/RH80%)
 
  - 高低压分别稳定在1.9MPa和0.1MPa
 
  3. 长效维护建议
 
  建议用户每季度清洁蒸发器滤网(压降需<50Pa),每年检测制冷剂充注量。维修时应使用扭矩扳手紧固管路接口(铜管连接扭矩4~6N·m),避免冷媒泄漏。对于使用R290等可燃制冷剂的新型机型,需特别注意防爆操作规范。
 
除湿机维修好后,发现噪声增大,除湿效果很差,故障原因
  四、典型误区的技术澄清
 
  1. 结霜现象的判别要点
 
  正常工况下仅蒸发器后半段可出现均匀薄霜,若回气管结霜且伴随压缩机结露,即可判定为制冷剂过量。需注意与毛细管堵塞(表现为蒸发器前半段结霜)进行区分。
 
  2. 噪声分析的进阶方法
 
  采用振动加速度传感器检测压缩机壳体振动值,正常工况应<0.8m/s²。若1kHz频段振动能量突增,往往预示机械部件异常磨损。
 
  该案例揭示出制冷设备维修中精确控制的重要性。实践表明,采用定量化维修工艺可使故障复发率降低70%以上。对于采用变频压缩机的现代除湿机,还需结合电流波形分析等手段进行综合诊断,这将是未来维修技术发展的重点方向。